杜牧所处的时代正是晚唐多事之秋,国势日危而时风淫糜。他看了到封建统治势力的摇摇欲坠,看到了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,看到边关的忧患,作为一个有远见、有抱负、有正义感而头脑比较清醒的士大夫知识分子,深感社会危机四伏,唐王朝前景可悲,于是忧心忡忡,感慨万分,写下了这首忧国忧民的“唐人七绝中的压卷之作”。
1.3抓住意象,反复揣摩。如李白《送孟浩然之广陵》:“故人西辞黄鹤楼…”这首诗有如下意象:黄鹤楼、烟花、孤帆、长江等。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: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,而是通过孤帆消失,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,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。
1.4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的翅膀。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,启动形象思维,进行一番“再创造”,进入意境,让诗中描绘的声、光、色、态,像电影画面一样在头脑中显现出来,感受“此时”、“此景”中“此人”的“此情”是什么。如读李白的《渡荆门送别》“远渡荆门外,来从楚国游。山随平野尽,江入大荒流。月下飞天镜,云生结海楼。仍怜故乡水,万里送行舟。”时,引导学生进行这样联想“长江、月下、荆门、故乡水、诗人”,这样我们的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图景:诗人要走了,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,穿过蜿蜒起伏、千姿百态、高耸入云的三峡,渡过荆门,离开生他养他的山水明月,这些亲山、亲水、明月、彩云,依依难舍,万里相送啊!这份山水亲情充盈天地,熠熠生辉。游子的李白,形式上离开了故乡山水,实质上,纵然走到天涯海角,心里永远装着故乡的一山一水、一草一木。
诗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新奇的感受,壮阔雄浑的景致,展现出楚地特有的风光,体现出诗人豪放阔达的胸襟。
2用具体的例子,教给学生区分意境与意象的方法
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,是主观之象,是可以感知的,实在的,具体的;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,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,是要体悟的、抽象的,是一种氛围。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,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。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,即形象思维。这就是说,在文学创作中,总是意象在先,意境在后。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脑子里,然后组合融合化为一种意境。从形式上看,意象与词句相关,意境则与全篇对应。
毛翰教授把意境与意象的关系作这样的表述:“如果意象是花朵,意境就是春天;如果意象是美人,意境就是良宵;如果意象是鬼火,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;如果意象是狼狗、铁丝网、警棍和坦克,意境就是白色恐怖。意象与意境,就这样一实一虚,一真一幻。意象是诗意的载体,意境是诗意的空间。意象让人从旁观赏,意境却让人身入其内、神游其中。”例如马致远的《天净沙·秋思》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的杰作。此散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、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;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,作者构筑了“枯藤、老树、昏鸦、古道、西风、瘦马、夕阳、断肠人、天涯”等意象,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,产生的悲凉气氛和情景就是意境。
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,笔者用以上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理解诗词,收到了良好的效果。
参考文献
1王国维.人间词话
2毛翰.诗美创造学.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2.210~211
|